>> 艺术动态

中国文化艺术人才中心
 电子邮箱:zgwhysrc@163.com

电话:010-52201593


艺术动态
 
和林格尔剪纸:千年民俗文化重焕光彩
 发布时间:2019/6/2 浏览次数:1123

和林格尔剪纸:千年民俗文化重焕光彩
    图为从明朝流传至今的艾草辟邪小人剪纸图样。 马知远 摄

  中新网呼和浩特6月1日电 题:和林格尔剪纸:千年民俗文化重焕光彩

  作者 马知远

  “在我们盛乐古城遗址,出土了唐代的剪刀,有了剪刀和纸,剪纸就具备了最基本的前提,再加上当地民俗的积淀,使得和林格尔剪纸能够生根发芽,代代传承。”和林格尔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建珺6月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和林格尔剪纸的前世今生。

图为在当地已经流传一千多年的娃娃坐莲花剪纸图样。 马知远 摄
图为在当地已经流传一千多年的娃娃坐莲花剪纸图样。 马知远 摄

  剪纸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文化。根据考古发现,古老村社的剪纸文化传统传承了一千多年,和林格尔剪纸则是中国北方剪纸最具代表性的剪纸文化遗存之一,融入了塞外草原独特的地域、历史、自然和民俗文化传统。

  段建珺告诉记者,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和林格尔民间剪纸在民间都处于自然传承、发展的状态。当地人在临近端午时,家中贴的手拿“艾草辟邪小人”图样,从明朝流传至今,传统的“娃娃坐莲花”图样则流传了一千多年。作为正在传承的活态文化传统,和林格尔剪纸在新中国建立至今的70年间,经历了从几近消亡到重焕光彩的蜕变。

图为段建珺在当地窑洞中进行剪纸调查。 马知远 摄
图为段建珺在当地窑洞中进行剪纸调查。 马知远 摄

  随着社会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对和林格尔剪纸造成了很大冲击,木格窗和白麻纸渐渐消失,剪纸所依附的民俗土壤变得稀薄,年轻一代的传承人还未掌握剪纸图样和技术,老一辈人就已经消亡,造成了剪纸传承的断层。

图为已经废弃的当地民居,其使用的木窗格与白麻纸曾是和林格尔剪纸滋生的土壤。 马知远 摄
图为已经废弃的当地民居,其使用的木窗格与白麻纸曾是和林格尔剪纸滋生的土壤。 马知远 摄

  对这一时期,段建珺总结说:“随着我们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化、市场化、包括我们工业化的这种迅猛的发展,和林格尔的民俗生活随着形势的变化,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最终导致了和林格尔民间剪纸的传承与发展,在民间已经出现了动摇。”

  面临这样严峻的情况,和林格尔剪纸人做出了种种努力,1998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剪纸学术协会--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对当地的原生态剪纸遗存和老一辈传承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保护,累计发现并抢救了7万余幅剪纸作品。出生于清代光绪末年的百岁剪纸大师张花女,就是在剪纸学会的帮助下重新拿起剪刀,传承和创作了《蒙人进城》等珍品剪纸。

图为和林格尔剪纸传统图样。 马知远 摄
图为和林格尔剪纸传统图样。 马知远 摄

  段建珺从剪纸学会建立初期就经常深入乡野,抢救剪纸图样的同时,也让不少民间剪纸人对剪纸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他说:“民间剪纸的消亡、遗失,是和林格尔民俗文化的断裂,这部分剪纸被抢救回来的话,就意味着和林格尔剪纸持续、稳定的发展有了根。”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文化遗产项目的不断重视,和林格尔剪纸也重新焕发出生机。2008年,和林格尔剪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其公布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和林格尔剪纸又入选了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这些在段建珺看来,都是属于和林格尔剪纸的荣光,也让他对和林格尔剪纸的未来,充满信心。

  “作为一个传承人,在新时代,我们有尊严、有力量、有信心,把我们这个宝贵的非遗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段建珺如是说。(完)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艺术人才中心         邮箱:zgwhysrc@163.com

京ICP备120041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