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动态

中国文化艺术人才中心
 电子邮箱:zgwhysrc@163.com

电话:010-52201593


艺术动态
 
富春山水,青碧长卷今依然
 发布时间:2022/9/14 浏览次数:574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 】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南朝文学家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想必很多人都读过。“独绝”二字,写尽了富春江两岸的美。

  说起富春江,还有个人值得一提,那就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他隐居富阳,在富春江畔,观烟云变幻之奇,赏江山钓滩之胜,酝酿7年,作水墨长卷《富春山居图》。这幅画卷将秋色中富春江岸“林峦浑秀,草木华滋”的大美景致尽收卷中,被时人誉为“画中之兰亭”,备受推崇。

  其后数百年间,画卷几易其主。及至清朝,藏家吴洪裕辞世前,令家人将其“焚以为殉”,幸得侄子吴静庵及时抢救,“起红炉而出之”,但画卷已被焚为两半。后来几经流转,一半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一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由此,这件艺术瑰宝凝结起两岸同胞渴盼统一的心愿,也为画中的富春山水,增添了又一页传奇色彩。


  600多年后的今天,仲秋时节,记者循公望先生足迹泛舟富春江上。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源于皖南,全长110公里,其中52公里在富阳境内。”黄公望研究会会长蒋金乐一路相伴,指点此间青绿,将古意今蕴一一道来。

  他还带来了一幅厚厚的卷轴,展开来,画面上部是《富春山居图》复制品,下部是他多年来拍摄的富阳实景照片。一黑白一彩色,一虚一实,山峰、浅滩、河岸……竟然几乎可一一对应。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于此留下诗词歌赋2000多首。900多年前,苏轼高吟“雨过风清谈般若,琅??嘲氪昂?保�300余年后,黄公望对和一首《题苏东坡竹》,“一片湘云湿未干,春风吹下玉琅?保挥�300余年,朱耷追寻而来,吟出“比之黄一峰,家住富阳上”;再300余年,张大千留下了“平生低首黄公望,结宅应须住富春”的诗句……

  中国文人的诗心与风骨赓续相传,藏纳于迢迢江水中,熔铸于隐隐青山间。

  两岸翠色看不够,船已泊岸。从富阳庙山坞登陆,四周大片湿地与洲渚如同一块块翡翠,镶嵌于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中。“果真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江南美景!”记者不禁赞叹。

  “但谁能想到,这片风光也曾一度蒙尘,绿水青山差点儿颜色尽失。”蒋金乐喟叹。

  一段令人揪心的历史,在他的言说中一帧帧回放——

  富阳文脉悠远,手工造纸史有1700余年。古时读书人皆谓之:“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改革开放后,造纸业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鼎盛时期,山间水畔云集了500多家造纸厂,从业人员超10万人,白板纸产量占全国近半。

  百姓的腰包鼓胀了,可是,渐渐地,脸上的笑容却少了——他们发现,清波粼粼的母亲河,竟已变得形色枯槁、病容满面!

  “富春江两岸,造纸厂烟囱林立、污水横流,大量废塑料、废渣子涌入富春江中。渐渐地,水质变差、鱼虾渐稀,捕上来的鱼都有一股柴油味。在挤了40多家造纸厂的大源镇,村民们不得不终日闭门掩窗……”

  就这样放任天地山水的馈赠被挥霍殆尽吗?决不能!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主要领导现场查看大源溪水质,并就富春江污染治理作出专门指示。

  痛定思痛的富阳人,开始了涅槃重生的艰苦努力。“关停矿山、拔掉烟囱、拆除厂房……这一拆,拆掉的不仅是财政收入,更是不少人的‘饭碗’啊!”忆及当年,蒋金乐直言:怎一个“难”字了得!

  为了家园永续美好,难,也要上!环保、工商、人社、民政等多部门拧成一股绳,历经六轮造纸行业整治提升,终于,“水质好了、江岸绿了,老百姓的笑容回来了!”

  驱车来到大源镇,但见溪水清如碧玉,溪底砂石分明,水畔是欢声嬉戏的孩童、惬意散步的老人,还有白鹭翩跹翻飞,在水面上留下倒影几缕。不远处,江南民居鳞次栉比,楼栋之间绿地相连,繁花点缀。

  “在这样的环境里过日子,人滋润,心也滋润。”年过六旬的居民孙大爷站在溪边,笑眯眯地对记者说。

  水质好不好,江鲜,给出了答案。

  沿富春江畔南行20多公里,便是文气氤氲的千年古村东梓关。这里因郁达夫小说《东梓关》而闻名,同样出名的,是“‘富春山居图’里游出的鱼、‘春江花月夜’里捞出的鲜”。

  眼下,正是捕鱼季。许郑富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最丰润的日子。每天凌晨两点出船,忙活三四个小时,总能满载而归。“有一天,捕了100多斤,舱都装满啦!棍子鱼、胖头鱼、船丁鱼……白晃晃地,在网上活蹦乱跳。”

  渔民心底的喜悦,源自近年来“五水共治”的持续推进,源自每年实施禁渔期、鱼类增殖放流的“护渔行动”。现在,富春江里的鱼达到了118种,一年700余吨渔获上岸,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也诉说着一江清水的蓬勃活力。

  漫步东梓关,昔日郁达夫笔下出入靠轮渡、全村“只有一条石板砌成的大道”的村落,已然水、陆网交织,四通八达。泛黄的稻田边,矗立着一幢幢淡墨氤氲般的杭派民居。

  “村子多年前也冷清过,人烟稀少,老宅破败。前几年,富春江变美了,这里也进行了活态化改造,老船埠、老酒坊、大宅院等老古董抖落一身尘土,重新‘变’成了《富春山居图》里的市井烟火、山居人家,外出打工的村民,也脚跟脚回来了。”蒋金乐回忆着。

  不觉间,已是夕晖满江,渔歌唱晚。蒋金乐意犹未尽地展开卷轴,指点着几处未及赶去的景致——

  “看,这里是‘富春湾新城’,成了智能产业集聚带。一批高新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升级换代后的产业格局,确保了富阳不再面临‘发展’和‘生态’的两难命题;这里、还有这里,是为亚运会水上运动打造的场馆,灵感来源于《富春山居图》,以山为形,以水为韵,与周遭景色完美相融……”

  旧图新景,意蕴绵长。这幅墨色长卷不曾褪色,这片锦绣山水,青翠依然!

  (本报记者 陆健)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艺术人才中心         邮箱:zgwhysrc@163.com

京ICP备120041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