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宁11月30日电 题:海归画家回乡 希望推动青海文化产业发展
作者 鲁丹阳
在职工食堂吃过午饭,画家丹增·谢朱匆忙回到位于青海省海东河湟新区的工作室,继续绘制瞿昙寺壁画。
“始建于明洪武年的瞿昙寺,其壁画当中有一部分是以长卷方式绘制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有600多年历史的壁画如今有部分已模糊不清、削落、风化。”丹增·谢朱说。
三年前,丹增·谢朱对瞿昙寺壁画进行了考察。半年后,他带着画具,住到了瞿昙寺附近的农舍里,开始每天进寺临摹壁画,“为了维持临摹壁画的工作,我卖掉了国外的住所,把资金投入到这项工作中。”
丹增·谢朱18岁时离开家乡,到北京到学习绘画。1998年又来到新西兰学习现代艺术。
研究生毕业后,丹增·谢朱在新西兰成为了一名职业画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后担任新西兰国际艺术家联盟主席、大洋洲艺术家研究会会长、新西兰喜马拉雅私立博物馆馆长等职务。
2014年,丹增·谢朱回国进入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工作室,研究青藏高原绘画艺术。2017年,他从北京来到瞿昙寺。“瞿昙寺壁画是中国西部的一座艺术瑰宝,是明清时期佛教题材的巅峰之作。”
“如此有文化价值的壁画,我们不能看着它一点点消失,我们应该保护、挖掘、传承瞿昙寺壁画。”两年多时间过去了,丹增·谢朱仍日复一日地绘制着壁画,“壁画绘制完成的话,总长150米。”
在此期间,丹增·谢朱记录下几十万字的心得,一部分是对瞿昙寺壁画艺术的思考,还有一部分是思考瞿昙寺壁画如何走出去,体现其艺术价值及衍生的商业价值等问题。
丹增·谢朱说,中国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青海有两大优势资源,一个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而利用好这个优势的关键就是处理好自然资源与文化的关系。
青海的另一大优势就是丰富的畜牧业资源,“青海的畜牧业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时代给予了我们机遇,剩下的就看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了。”丹增·谢朱把思考付诸于行动,创办了青海雅克维尼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丹增·谢朱介绍,公司就是发掘、整理、研究、保护、开发青海境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开发利用牛羊皮张资源。“临摹瞿昙寺壁画就是着手在文化遗产上深度挖掘它的文化和经济价值,‘雅克维尼’牌藏绵羊、藏牦牛皮毛皮革艺术地毯、挂毯就是挖掘青海畜牧业资源,打造高品质的青海产品。”
丹增·谢朱说,青海每年宰杀10万头左右牦牛,牦牛皮通过牛皮商卖给皮革商,也仅能卖2000万元(人民币,下同)。
所以,丹增·谢朱希望公司能改变这个现状。他计划五年内达到年产两万张皮毛地毯,年产值近2亿元;同时吸纳农牧区手工艺人,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
“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期盼有更多的心系家乡、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人才。”丹增·谢朱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