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美术馆主办,法兰西艺术院特别支持的“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这些天正在中国美术馆对外展出。展览展出法兰西艺术院5位雕塑院士——克罗德·阿巴吉、让·卡尔多、让·安哥拉、安东尼·彭赛、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的37件雕塑作品,凸显西方与东方等诸多文化问题的多元审美观照。而20世纪初,中国留法艺术先驱也将写实主义的画风、雕塑之风传入中国,相隔百年后再看法国雕塑的当下也照见中国艺术的发展。
澎湃新闻获悉,展览结束后,参展作品将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收藏。
展览现场,后为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守夜人》系列雕塑
成立于1816年的法兰西艺术院是法国最高艺术研究殿堂,其深厚的艺术积淀滋养了安格尔、德拉克罗瓦等蜚声世界的大师。据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法兰西院士”在法语中译为“不朽的人”,此次展览定名为“不朽的传承”,意在继续传承法兰西优秀艺术文化的精髓和力量。“一条日夜奔流不息的塞纳河,在其浪漫、抒情的波浪深处,蓄聚着巨大的潜能,它缓缓向前,从容自若。一座法式经典的传统建筑耸立于其岸边,它是法兰西艺术院的圣殿。这里大师辈出,为世界所崇仰。一条河,一座殿堂,一静一动,在时间的流逝中谱写了法兰西文化艺术的辉煌。”
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 《守夜人系列》
展览现场,首先吸引观众目光的就是高高矗立的《守夜人》系列雕塑,这是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的作品。她于1943年出生于巴黎,母亲是画家兼钢琴家,父亲是雕塑家,曾是布德尔的学生。因此,她幼年沉浸在艺术世界,从父亲身上,她了解了石材切割的基础知识和该行业的秘密。随后进入了美术学院,在那里,她在雕塑家罗伯特·库蒂里耶的工作室学习。在生活艺术、当代舞蹈和非洲舞蹈的吸引下,她学习身体的姿势,并将学到的知识融入之后的雕塑词汇中。她常去国外,特别是在南斯拉夫,她与许多戏剧作家和导演在各种活动中有过合作。她于1970年回到巴黎,在雕塑家库泰勒的建议下重新开始雕塑并用硬木做材料。在抽象魅力的吸引下,艺术家继续追求她对形式和光的探索,其唯一目的是分析和表现人类的感受。
她的作品很快被注意到。在1997年,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获得了布德尔奖。几家画廊支持他的作品,尤其是公共艺术画廊和阿兰·马尔加龙画廊。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还就她的作品《肉体的赭石》(1996),《幽灵》(1998),《杰汉恩》(2000)执导了三部短片。
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 《守夜人系列》(局部)
在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看来,原始的石器一直在那里,在视觉里,在手中曲线、垂直线和对角线的对立,以及在最色情意义上渗透和相互渗透的形式的张力,是她雕塑中特有的财富之一。她的雕塑中,软粘土和硬金属碰撞并吸收它们共同的力量。从这无限的压迫和被束缚感中,诞生的这些神话般的实体,完整的像被抛弃的神灵。
另一位参展艺术家让·卡尔多1930年7月20日出生于法国卢瓦尔河畔的圣埃蒂安。先后在圣艾田、里昂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后长期在里昂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任教。1983年11月9日,当选为法兰西艺术学院院士。卡尔多以其简约而富有生命张力的艺术语言为20世纪的众多伟大人物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的雕像,在“人”的主题上建立了自己强韧的不朽风格。包括: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1993,位于巴黎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96-1998,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巴黎小皇宫前),戴高乐将军(1999-2000,位于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的大皇宫前)。卡尔多还获得过一系列法国国家勋章,包括:法兰西文学艺术高等骑士勋章、法兰西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法国教育骑士勋章等。
他的作品都深藏着一个甚至多个故事——其中包括作品本身所含有的内容、作者的故事以及作者希望通过作品传达的信息。
让·卡尔多 《埃斯特卡尔公牛》
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的克罗德·阿巴吉院士曾获法国“布德尔雕塑奖”,2014年当选法兰西艺术院轮值主席。其作品融汇古典与现代理念,以其原创性的符号化衣纹表现了他对“人”的深刻认识与思考,理性、诗性构成他作品的特征。他的作品《我的巴尔扎克》表达了一种静止状态,该作品曾在巴黎艺术学院成立200周年之际进行展示,同时也是对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的一种敬意,但是在这个作品中,阿巴吉首次尝试通过人物所穿的服装进行表达,例如通过人物衣服塑的褶皱可以表达亲密的感情。而在另一件作品《面部空缺》中,观众可以看到阿巴吉对于剧院的诠释,这其实是一个空的头颅,其中塞着一种类似舞台幕的布料将其形象化,同时这些布料也代表一张脸的轮廓,通过这张脸的褶皱运动,表达喜剧艺术的存在感和神秘感。
克罗德·阿巴吉《我的巴尔扎克》
另两位参展艺术家让·安哥拉院士和安东尼·彭赛院士均名声在外。让·安哥拉生于艺术世家,曾求学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建筑系,2019年当选法兰西艺术院轮值副主席。2012年,法兰西艺术院授予他“西蒙娜和奇诺·德尔杜卡基金会奖”,以表彰其雕塑成就。他作品的形体包涵自然的伟力,在人和山峦大地的对话中创造了独特的雕塑语言形式。安东尼·彭赛院士1942年至1945年在洛桑美术学院学习。他是法国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于1948年回到巴黎,最终在此定居。1960年,曾担任“布德尔雕塑奖”评委会成员。他以其对客观世界物象特有的敏感与敏锐,塑造了与心灵对应的抽象造型,在回旋、灵动的韵律中展示了生命永恒的价值。他的作品被美国和欧洲的重要博物馆收藏。
让·安哥拉《靠近的男人,版本1》
安东尼·彭赛《奥芝加哥戈》
今年恰逢中法建交55周年和留法勤工俭学100周年。百年来,不少中国艺术家从法国学成归国后,将写实主义的画风、雕塑之风传入中国,为中国主题性绘画创作以及雕塑立碑、立像做出巨大贡献。这些共同建构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基本内核。
中国美术馆和法兰西学院有多次交往,如2016年4月,由中国美术馆、法兰西学院共同主办的“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作品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2016年12月,由中国美术馆、法兰西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写意——来自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在法兰西艺术院举办。2019年3月,由中国美术馆、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感知中国·意在巴黎——庆祝中法建交55周年暨纪念留法勤工俭学100周年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和“中法美术交流百年学术研讨会”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展出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徐悲鸿、刘开渠等中国留法艺术家以及与法国有密切关联的艺术家的重要绘画和雕塑作品。
本次展览7月9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