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概念确立40年来,其发展自律性不断被优化与修正。那么,滋养于东方哲理和美学观念下的水墨艺术,如何表现当代生活、体现当代精神、实现当代人的审美价值?显然,传统水墨画正面对拓展表现域、创新表现力等与时代同行的任务。
4月19日、20日两天,深圳持续大雨。4月20日、21日,由深圳市政府主办,深圳画院、OCAT深圳馆、华·美术馆承办的“第十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暨第九届深圳水墨论坛”系列活动在深如期开幕。“仰望天空,黑云翻滚、电闪雷鸣,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充满水墨元素的世界。”本届展览总策展人董小明在开幕式上戏称,“今天确实是一个水墨展览的好日子,大自然和人世间正在同时上演一出天人合一的水墨大戏。”
由吴洪亮、尚辉、冀少峰、杨晓洋担任策展人所建构的四个主题展“揽古烁今”“笔墨至式”“水墨无疆”“四十不惑”汇集了96位海内外知名艺术家的300余件作品,分别于深圳画院、OCAT深圳馆、华·美术馆同期开展,展览的总体叙事,共同提示出了当代水墨画发展的四种模式:
一、“揽古烁今”主题展提示出的“古而新”模式。
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将该主题展核心定位于“古”与“新”的辩证观念,在此,吴洪亮希望观者能够借由展览重拾水墨画的精神实质与技法精髓。“古”强调的是崇尚高古的态度,而“新”则是中国画传统精妙在水墨现代中的呈现方式,因此,“古”与“新”是当下被并置甚至融合的。在展览现场可以看到,借鉴了江南园林的空间分割思路,“移步易画”的展陈设计和当代的展示空间,12位艺术家“古”中那些“活泼泼地”因素被激发了出来。他们身在现代,心有传统的艺术追求,以“古而新”的作品气质叙述传统中国画的当代表述。包括林海钟的《闲云图册十开》等具有传统特色的册页在展览中都与观众零距离相遇。
二、“笔墨至式”主题展提示出的“笔墨+”模式。
颇具趣味的是,由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策划的该主题展,提炼出了一个“笔墨+”的公式。尚辉认为,传统文人画在进入现代审美经验的同时,依然讲究中国画的笔墨观念,新时期以来水墨画的当下发展,规律性的显示出以“笔墨+”为范式塑造的中国画现代转型。即笔墨+造型、笔墨+图式、笔墨+色彩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艺术个性创造。
刘巨德、李孝萱、刘进安、樊枫、毛冬华等12位在各科领域中独具笔墨特色的艺术家,他们不唯笔墨是瞻,且同时关注造型、图示、色彩等并不原属于中国画本体语言的视觉元素。为观众呈现40年来因不同艺术主体的创造而形成的个性化笔墨风貌。
三、“水墨无疆”主题展提示出的“开放的墨场”模式。
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邀请32位国内外及港澳台艺术家组织的该主题展围绕水墨的精神文化场域建构,希望观众能够透过“水墨无疆”所营构的开放墨场,将思维视角进一步延伸至当代社会的知识场、文化场。董小明的水墨书法声像《半亩方塘》、范勃的微声影像装置《呼吸》、冯梦波的影像《童年》、傅中望的《遗存墨迹》等作品为观众带来了与传统水墨迥异的视觉体验,一个从二维到三维,从静态 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的多元水墨场域均意在指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公共空间。
四、“四十不惑”主题展提示出的“深圳模式”。
由深圳画院副院长杨晓洋策划的该主题展围绕“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概念提出。40年来,深圳画院在中国画革新的实践活动中,提出“深圳画家画深圳”“城市山水画”“都市水墨”课题到“都市水墨研究所”在深圳挂牌,努力拓展水墨艺术的表现域;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多元格局,探索创新水墨艺术的表现力,致力于打造水墨艺术的“深圳画派”。而董小明、梁宇、陈湘波、郝强、杨晓洋等40位深圳本土艺术家的40件作品,亦试图见证深圳水墨发展所形成的艺术品格与时代气质,以深圳水墨的演变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